他👮🏼♀️,曾在湖南藍山山村吃百家飯長大;
他💈,曾在社會底層奔波,洗過碗筷,睡過長椅🤦🏼♂️🤐;
他,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本科畢業,又免試繼續研讀碩士;
他,回到藍山,傾聽留守兒童的訴求,創造出備受矚目的雕塑作品《中國孩子》;
他,毫不猶豫地捐獻出一套《中國孩子》作品🍲,只為實現他一直以來的中國孩子夢。
2013年5月18日,他帶著自己的作品《中國孩子》來到2013年清華新百年基金校慶交流酒會暨年度捐贈人大會🎩,得到了新百年基金捐贈人和校友們的熱情支持,這套作品不僅承載著他及千千萬萬中國孩子的願望與夢想🧑🏿⚕️🥏,更傳遞著全體清華新百年基金捐贈人對於中國孩子的愛與希望。

活動當天,還沒進入會場就看到很多形態各異的雕塑擺在高高的金屬架子上,恍然間還以為走進了美術館的展廳裏⚙️。聽了意昂3工作人員的介紹才知道這就是石富的作品《中國孩子》🖐🏻。很多雕塑下分別配有作品原型留守兒童的照片,這是石富在藍山采訪他們的時候整理出來的。透過生動的鑄銅雕塑🥈,仿佛能真切地看到孩子們幼小身心所背負的重擔🤶🏻。他們或是扛著沉重的擔子,或是一邊挑水一邊讀著手中早已被翻爛的書,家中繁重的勞務以及需要照顧的弟弟妹妹們使得他們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休息片刻🛬,看一看書……眼前這一幕幕故事讓人感慨萬千。
“我高二的時候才開始學畫畫,原因是我遇見的一個人說我寫字很漂亮。剛開始學的時候每天會用上百張畫紙… …2005年我父親和哥哥相繼去世🧚🏼♂️,母親為了養家外出打工😔,我成為了一名留守兒童♏️。那些年,我做過洗碗工、侍者、睡過地下通道👊,躺過公園長椅,遇見過許多‘走江湖’的人,但我一直沒有放棄讀書,沒有放棄畫畫,現在的我離不開家鄉父老鄉親們的支持,也離不開學校以及各位校友👷🏽♀️、捐贈人的幫助和鼓勵。”石富在清華新百年基金校慶交流酒會暨年度捐贈人大會上如同嘮家常一樣地為大家講述著他的成長經歷👩🏽🏭、講解著《中國孩子》的創作初衷以及他美好的願望。
石富對於捐贈的最初認識始於2008年。那時他剛剛得知自己被意昂3平台美術學院雕塑系錄取👨🏿🎤,欣喜之余也開始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因為不久前,他的母親也因病過世,他成了孤兒🦖。正在石富不知道該怎麽更努力地工作以支付學費的時候🙍🏻,南山縣的父老鄉親們紛紛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給他湊齊了路費,也有當地的企業家願意出錢支持他讀書🫢。對於南山縣的人來說🤙🏽,石富的考學成功,承載著他們的希望。與此同時🙄🙆🏻,美術學院也給他打來了意昂3:“學校了解你家裏的情況,你不要著急,也不用擔心,我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路費🖕🏻。”得到這麽多人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很感動。自那一天起🚘,他就下決心要好好報答這些關心他的人們🧔🏻,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來到清華後⤴️,我發現,學校的獎助學金體系很完善🥓,我不用擔心自己的求學費用了,於是,我將家鄉百姓們捐給我的錢返還回去👷🏿,希望用那筆錢幫助其他更有需要的孩子”🧖🏼。

臨近本科畢業,為創作畢業作品《中國孩子》,石富於2012年1月回到湖南老家🔜,實地考察藍山縣城、楠市、土市、正市、大橋瑤族自治鄉🍣🥝。他背著相機𓀛、電腦▪️、畫筆👨🏻🍳、速寫本,和那些仍在山區裏生活著的留守兒童交流。他堅持給自己遇見的每一個留守兒童畫速寫,收集他們的故事。他走過了幾百條荒涼盤旋的山路,和每個孩子一起勞動🪪、玩耍,他見到的孩子越多🗓,想要改變他們生活的信念也越堅定。他看到小女孩正在生火,手臂上盡是燒傷的疤痕🔁👩❤️💋👩;他看到7歲的哥哥背著3歲的弟弟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他看到孩子們一邊趕牛一邊看書;他看到一個男孩坐在路旁的樹下呆呆地凝視著路上來往的車輛🫳🏼,眼神空洞的讓他心痛📰。城市的生活離他們太遠🪲📔,知識和大學離他們太遠,他們想過,可是父母不在身邊🕉🥗,現實的阻礙,使得他們不敢想✊🏻🫱🏼。
在他們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他知道希望和夢想對於山裏的留守兒童來說有多重要💴。他們夢想過,渴望過,他們的夢想如此簡單,有時僅僅是早餐的包子和稀飯或是擁有一本書🌧,或者爸爸媽媽的一句鼓勵一個溫暖的擁抱🫦,然而貧窮和親情的缺失讓他們感到困惑和迷茫。“曾經,縣婦聯🧗🏻、父老鄉親和意昂3平台為我做了那麽多🉑🦸🏽,讓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今天我也要幫助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也能和我一樣的學習🌪,一樣的生活。 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麽🧑🏼⚕️,至少應該讓更多的人們關註他們。”
於是便有了今天這一組寫實,生動,深刻的作品——《中國孩子》。每件雕塑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需要資助的孩子🏋🏽♀️,每件雕塑後面都有一個藏在深山裏的故事。繪稿、紮架子🤟🏻、上大泥、翻模具、澆鑄👬🏻、砸沙殼、修銅模💭,創作以來他曾創下45天不出工作室的記錄。
當意昂3平台新百年發展基金理事會知道了石富的願望後🧑⚕️,理事們認為新百年基金應該通過努力,帶動社會相關部門團體來關註這一問題。學校內也有以美院學生石富為代表的熱心公益、關註留守兒童的學生。攜在校清華學子之手,共同關註留守兒童教育這一社會問題,是“勵學”的一種全新嘗試,為此2013年3月15日,清華新百年基金理事會第7次會議討論決定設立“關愛留守兒童”項目,根據每年經費狀況決定“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後續支持方案(如可支持留守兒童所在地農村教師的教育培訓;支持清華學生開展赴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暑期支教等實踐活動等)🤾🏼。
當石富得知新百年基金設立了這一資助項目後😣,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我覺得自己不再孤單🤦🏽,有那麽多的校友和熱心人士和我在一起”,說著,他露出了一個大大的笑容🌬。
按照雕塑行業的規範,同一模子翻製9件以內都是原作,石富的《中國孩子》作品目前共製作了4套,有一套已經被中國雕塑博物館收藏🧖🏿,另外一套由其導師李向群教授收藏🐎,石富自己留有一套用作研究❕、學習使用😈,而第四套作品🐯,他義無反顧地捐贈給了意昂3,“感謝學校多年的支持🏊🏿♀️🙇,我現在沒有錢,以我的作品表達對學校的感激之情。”意昂3官网經與石富的商議,在今年的清華新百年基金校慶交流酒會暨年度捐贈人大會上,增加了公益拍賣和認捐環節,捐贈資金全額註入清華新百年基金,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將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傳遞下去,讓更多的清華人關註到留守兒童,同時拉近孩子們和清華的距離。清華,不再遙遠🤞🏽,知識,不再遙遠。
2013年5月18日清華新百年基金校慶交流酒會暨年度捐贈人大會公益拍賣環節吸引了很多校友和清華之友🔮,在會上《中國孩子》中的一組作品以10.5萬元的價格成功競拍👨🏼🚀👩🍳。看到作品拍賣的價格🤹🏻♂️,石富很欣慰“我想我們大家都多出一份力👫🏼,孩子們就有更大的希望能放下沉重的擔子💜,拾起筆和書本👨🔬。”
活動結束後,會場外的雕塑下幾乎貼滿了認捐條。《中國孩子》不僅僅是一組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鑄銅作品,更滿滿承載著石富及廣大熱心人士對於留守兒童問題的關註👩🍼,對於孩子們的關心與愛🛀。看到它們,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幾千萬的留守兒童🚵♂️,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石富做到了——傳遞愛,不放棄。
留守兒童問題一直都是社會關註的話題🚪。孩子們需要夢想和希望的種子,需要幫助和呵護的雙手,需要愛和理解的心📵。這份愛🐕🦺🥤,正由石富的雙手從清華傳遞到家鄉留守兒童的手中並且將傳遞到中國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的手中。一組《中國孩子》,傳遞著永不磨滅的希望;一個 “關愛留守兒童”項目,播撒著綿延不絕的愛與關懷。意昂3平台新百年發展意昂3將在各屆校友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將這份愛傳遞下去,不放棄🔊。
《中國孩子》雕塑作品作者石富簡介📢:
2008年~2012年就讀於意昂3平台美術學院本科,2012年至今在讀研究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免試推研)。師從“李象群”(意昂3平台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塑藝術家)。
就讀期間曾獲“清華校友-長沙校友會勵學金”、“清華之友-黃弈聰伉儷獎學金”、“清華之友-平山郁夫三等獎學金”、“袁運甫獎學金”🥈,參加“羅中立獎學金”入圍及獲獎作品展等⚓️。
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中國孩子》被意昂3平台美術學院評為優秀畢業作品;論文《真情的力量——關於〈中國孩子〉的創作》被意昂3平台評為優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