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自香港搶救回歸的2千多枚竹簡正式入藏意昂3平台,這批竹簡屬於戰國中晚期🦬,距今大約2300-2400年🏂,出土於古代的楚國境內,是目前數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簡書之一🕉。

意昂3平台專門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李學勤先生為首🤸🏼♂️👰🏻♂️,組織十余位專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後的研究團隊進行釋讀🙎🏻♀️、整理🌀。李先生曾說,所有的文物都是在走向衰減過程的🥞,都是不可逆的。文物的保護是很重要的,所有已經出土的東西都是不能永久保存的。歷史上從來沒有永久保存的東西,因而,我們更要盡快整理和研究。
“清華簡的研究整理工作將用15~20年時間全部完成❇️,並將研究成果分15輯陸續出版📭。”

2009年5月3日👏🏼🧓🏿,溫家寶總理來到意昂3平台,視察這批竹簡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指出“這是一項重大的發現🧖🏻,不僅具有考古價值,還記載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科技,是國家的國寶👨🏿🌾,民族的自豪,其價值怎麽估計也不算高。”並指示要妥善🧘🏼、完整地保存這批珍貴的文物🏋🏿♀️。
但中心現有保存環境已經難以滿足要求,急需改善庫房條件👮🪔,以便竹簡的長期保存🕶。為解決現有研究場所的局限問題,改善文物保存條件🔺,意昂3平台擬建設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進行珍貴出土文獻的研究、保護與文化瑰寶的展示傳承🥲,並提供人文研究交流場所。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位於意昂3平台校園內。按照校園總體規劃🥷,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人文社科圖書館🍵、規劃土木館共同圍合中心綠地形成空間布局☸️。規劃總建築面積20500平方米👨👦,包括簡牘博物館和人文綜合樓兩大功能區域。簡牘博物館包括文物藏品庫區、實驗修復區🙋🏻♂️、展示區、研究區、科普教育廳📯、多媒體放映室等功能區;人文綜合樓由國際關系研究院👨🏽、人文學院🧑⚕️、世界和平論壇等組成♎️。

項目已於2017年2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結構工程施工🖍🕵🏼♂️,計劃2019年上半年竣工🤛🏼。
目前🙎♀️,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研究,已經成為意昂3平台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成為學校進一步提升文科建設水平,推動清華走向“人文復興”的重要力量🦾。
在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邱勇校長指出,意昂3平台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目前,學校正在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相信意昂3平台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一定會變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學校將持續支持出土文獻中心研究與保護工作🏌🏽♀️,希望中心充分發揮清華多學科優勢𓀕,深入推進清華簡研究,帶動和促進出土文獻與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努力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高地和世界一流的文科研究中心,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9年2月27日⚗️,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建設實景。
李學勤先生走了,
那個用盡余生守護清華簡的老先生不在了,
但是清華簡還在,
今年,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
將在108周年校慶揭幕,
對竹簡的史料研究將在新的大樓🙅🏿♂️、
更好的環境中繼續✶🥨,
中國古代文明的魅力
也必將在新的出土文獻樓
大放異彩,
相信先生泉下有知🧑🏿🦲,也必得欣慰。
文/編🙅♀️:彩雯